由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,禁止非法狩猎和野生动物交易等行为,不断修复退化的森林、湿地和草原等栖息地,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和食物资源给野生动物。加之人们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,更多人开始关注野生动物的保护,并积极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的行动中。
所以这些年里,我国的野生动物数量是肉眼可见地在增长,这点从越来越多的相关目击事件就能够看得出来。以往在农村山林也很难见到的野生动物,而今在城市周边也不少。
随着气温不断升高,各地的野生动物活动也越来越频繁,尤其是一些对于环境温度比较敏感的动物来说,更是如此。
野生动物多了是好事,证明生态环境逐渐向好。但是这样也会带来一种现象,那就是野生动物下山闯入人类生活区域的现象会更加频繁。尤其是在一些林缘村寨附近,地处人类活动区域与野生动物生存空间的过渡地带,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。
比如近期在宁夏固原西吉县的一农户家中,就来了一位“不速之客”,经鉴定竟是国家“三有”保护动物。
神奇动物走下山,藏身农家小院中
村民经历了一天的劳累之后回到家中,吃完晚饭后打算在院子里纳凉。突然间,院子的一处角落似乎有异样,起初村民还以为是老鼠闹出的动静,就没太在意。不过时间久了,村民发现动静似乎不是老鼠造成的,于是怀着好奇心,去看个究竟。
不看不要紧,一看吓一跳,闹出动静的果然不是老鼠,而是一只长相奇特的野生动物。
只见它的脸上有黑白分明的条带状斑块,体型肥硕,样子有些像狗,但又不完全是。一时间村民也拿不准这是什么动物,所以不敢贸然行动,最后选择了报警。
工作人员赶到之后,果然在院子的角落里就蜷缩着一只“神奇动物”。经过再三辨认,确定了这是一只狗獾,属于国家“三有”保护动物。
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脸部有明显的面具样的黑白斑纹,头部长而突出,鼻子像狗鼻子,因此得名。这只狗獾被捕捉之后,经过仔细检查,发现并无大碍,于是就被带到野外放生了。
狗獾的毛发短而粗糙,背部和侧面毛色常见为灰褐色或深棕色,腹部则为浅灰色或白色。成年之后体重为4-8公斤,是一种在欧亚大陆比较常见的鼬科动物。
狗獾食性杂,或是“吃瓜的猹”
我们小时候都学过鲁迅的一篇课文《少年闰土》,对里面趁着月色下偷瓜吃的猹印象十分深刻。由于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叫猹的动物,所以自然就引起了人们的讨论。
关于“猹”,鲁迅在后来给舒新城先生的信中说道,“猹”字是他根据当时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,后来想起来,或许是獾罢了。
獾一类的动物在我国也有好多种,比如鼬獾、猪獾、狗獾、狼獾等等。然而这些獾类动物中,狗獾的呼声最高,不少学者都认为,狗獾或许就是鲁迅笔下的猹。
首先狗獾的食性就很杂,无论是昆虫、鱼蛙、蜥蜴、蚯蚓,还是植物的根茎、果实、嫩芽等,都是狗獾的日常取食对象。
在农村附近,狗獾还会趁着作物的播种期和成熟期,跑到田地里去祸害农作物。玉米、花生、薯类、瓜类都是狗獾爱吃的食物。所以在狗獾的食谱里面,是包含西瓜的。
其次,狗獾是夜行性动物,白天一般躲在洞穴里面休息,到了傍晚时分出来活动,有时整夜都在寻找食物,趁着夜色溜进瓜田偷吃西瓜,它是做得出来的。
最后就是狗獾分布范围挺广的,在整个欧亚大陆很多地方,我国的大多数省份,都有它们的踪迹。
狗獾性情凶猛,却易遭貉子偷袭
在动物圈子里,一直都流传有“鼬科凶猛”的说法,事实上大多数鼬科动物的确性情凶猛。狗獾属于鼬科狗獾属的一种动物,在鼬科动物里面,它的体型算是比较大的了,同时也继承了鼬科凶猛的特性,跟它的“大表哥”蜜獾一样,不是好惹的主。
当狗獾遭到威胁时,会发出短促的“哺、哺”声,同时挺起前半身,挥舞着爪子,咧着嘴巴露出犬齿,意在警告对方。不过尽管狗獾很凶猛,但是人们却观察到它几乎从来不主动攻击人类或者家畜,除非被逼急了。
在自然界,狗獾跟貉子是一对冤家,二者在栖息地上有很大一片重复,存在种间竞争,所以争斗在所难免。貉子是一种小型的犬科动物,体型大概是狗獾的一半。
单打独斗,貉子不是狗獾的对手,但貉子不讲武德,经常以多欺少。另外,貉子还有一个更鸡贼的手段,对狗獾危害极大。
狗獾跟貉都是需要冬眠的物种,但狗獾睡得早醒的晚,貉子则正好相反。于是秋冬季节,狗獾率先进入自己挖掘的洞穴里冬眠。因为狗獾的洞穴又大又宽敞,有房有厅,于是不久后,貉子也走进了狗獾的洞穴,来个拎包入住。
短暂的和谐时光很快就过去了,待到来年初春,貉子率先从冬眠中醒来,走出洞穴,发现房东狗獾一家子还在冬眠中,于是心生一计,用爪子往洞口扒拉泥土和树叶,将狗獾的洞穴堵死。随着洞穴内氧气被渐渐耗尽,狗獾一家子就再也醒不过来了。
在白俄罗斯中西部的纳利波基森林里,动物学家们就发现了好几起类似的事件。死亡的狗獾无一例外都是在冬眠中遭到了貉子的偷袭,最终窒息而亡。